更新時間:2023-09-17 18:16:00 來源:
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每當聽到《松花江上》,都能深切感受到當年的悲憤之情!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點燃了長達14年侵華戰爭的戰火,從此錦繡河山步步淪陷,人民顛沛流離…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制造并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栽贓嫁禍于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占沈陽,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后,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歷史影響
★ 揭開二戰序幕 九一八事變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發生在中國東北的震驚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它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始,也是法西斯國家在世界上點燃的第一把侵略戰火,它的爆發標志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同時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 ★ 社會性質轉變 毛澤東主席曾明確指出:“自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以后,中國又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東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華北地區擴展,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中華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覺醒和團結。 ★ 民族團結抗日 九一八事變及時向全國人民敲起警鐘,“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越來越成為華夏兒女的共識。在民族危機感逐步加深的過程中,民族責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諸實踐;許多愛國知識分子積極發表政見和主張,呼吁全國人民“徹底明了國難的真相!”“人人應視為與己有切膚之痛,以決死的精神,團結起來作積極的掙扎與苦斗”,廣大民眾和各界人士以各種形式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國共兩黨作為當時中國的兩大政黨,九一八事變后,民族團結也日益增強,兩黨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強,兩黨的再次合作,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新局面,實現了民族大團結。 后世紀念 ★ 紀念場館 1991年9月18日,中國政府在沈陽開放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前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在1997年訪華時拜訪過這個地方,寫下“以和為貴”,成為進入該館的第一個在位日本首相。
除了沈陽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外,在遼寧遼陽市的白塔公園內,還有一座九一八事變紀念館,當時被稱作白塔會館。事變前一日,本莊繁與關東軍主任參謀石原莞爾和關東軍高級參謀坂垣征四郎在火車站前白塔旅館召開了事變前密謀會議。 ★ 防空警報 9月18日被不少中國人認為是“國恥日”,而中國民間要求將9月18日訂為國恥日的訴求也不時出現。沈陽從1995年始,每年在9月18日晚上鳴響防空警報3分鐘,以警示民眾勿忘國恥。當前,已有哈爾濱、長春、昆明等百余座城市在每年9月18日進行防空警報鳴放。
“歷史會逐漸久遠,但歷史的啟迪和教訓,永遠就在那兒。”一個清醒的民族,在遠去了硝煙后,還應記著歷史與責任。 時間可以過去,歷史不能忘卻。 以史為鑒,珍愛和平! 勿忘國恥,我輩自強! 圖文來源于網絡,轉載只為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